您當前位置: 首頁 > 資訊 > 會展·活動 > 寄意丹青書華年
認識林之本老師,是在二十年前的一次朋友召集的筆會上,初次領略他的畫技,就有了敬佩的感覺。而投師他的門下學畫也有四個年頭了,這讓我有更多近距離接觸他的機會。我們從認識到認知。從了解到理解,從結識到結緣,一個完整的林之本老師的高大形象扎根于腦海之中,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。
戶庭去塵雜,斗室無余閑
在榕城聞名遐邇的三坊七巷,走進著名而又隱身陌街中的畫家、教育家林之本先生的書房,卻是另一番天地。
樓道里推開一扇小門,便有一間斗室躍入眼簾,迎面撲來了陣陣清香。貼墻的幾個書櫥早就充沛盈滿書籍、大大小小的畫冊有序疊放,一應各得其所。一張畫桌當中端放,上鋪畫氈熨貼舒坦,桌上兩個筆筒十余支毛筆,一方墨硯兩對鎮紙,補壁處兩三幅先生的得意之作,幾張實木沙發擺放得體,自來水引入室內便于洗手、洗筆、泡茶。室內簡單的陳設供主人學習、教學,其可謂: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斗室整潔一塵不染,茶具、杯碟锃亮,筆硯一律當日洗凈,物料擺放整齊有序。就連一張碎紙寡料也被放在固定的抽屜里安居待命。斗室的主人酷愛大自然,陽臺上各式花卉爭相競放,呈現一片郁郁蔥蔥的盎然生機。這間斗室與它的主人心心相印,他們不離不棄,情趣相投,雙方都不好大紅大紫。
先生佳作如云,得獎甚多,墻上看不到任何一張狀品。室內清一色的中式布置,淡雅到沒有一丁點花哨,然而就是這間不起眼的“陋室”,往來求學求藝的學生絡繹不絕。拜訪交流的學者、名家、名師應接不暇。究其原因,皆與主人的癖好、德行、學養、情趣緊密相關。套用陶淵明之句,真可用“戶庭去塵雜,斗室無余閑”作為它與主人的小照。
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
之本先生性格儒雅,秉性不溫不火卻為人熱忱,但凡上門求學者從不拒絕。為得是珍惜學子可貴的積極性,每每上門的,微信求教的,都一應和顏悅色地諄諄教導,他總是用肯定的、鼓勵的言辭褒揚作品中的優點,當然他完全可以鑒別作品的優劣,對其中的一些瑕疵和不足總是以建議的口吻向求學者婉言提及。
用老師的話說就是尊重別人的人格,不做傷及他人顏面的事情,他從事教學多年,不論啟蒙的教材,還是佳作品評講解,總是刪繁就簡,淺顯易懂。環環入扣的話語,說理式地敘述和透徹通俗的解讀,從無矯揉造作,更不故弄玄虛。一次他講解古代謝赫的六法,生怕學生不易弄懂其意,還專門抄寫出來,逐字逐句的講解,反復詢問是否真正理解,對山水作品的構圖、反復強調胸有溝壑,講解不厭其精。
他對學生的學業關心備至,求學前必把他(她)的基礎底子摸清,一來尊重前師的教育成果,二來可掌握合適的教學方法便于因材施教。他門下學生很多,但對每位學生的癖性愛好、訓練基礎、求學動機、發展方向和教材編制幾乎都是一對一的個案施教,學生們千百次問,他都不厭其煩。習作改過一遍又一遍,從來不避其勞,講解一次又一次,總是和風細雨,從未見先生大聲過,他為了學生的學業,千方百計地找適應每個人的教材,甚至把自己珍藏的仇英、沈周的畫冊都拿出來,供其參考。為了幫助學生適應掌握紙性,還把自己珍藏的宣紙送給學生。他總是采用逐步感染、潛移默化、循序漸進的態度和方法來教學,這種方法真可謂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
清渠哪得許,源頭活水來
就水墨丹青這個行道來說,之本先生早年就讀于藝師國畫專業,受過系統性良好的美術教育。他溫文爾雅是基于對中國傳統中庸之道的感悟。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,造就了他的堅守天人合一的價值取向。敬畏大自然,又培育了開放、包容、純真的態度,對新生事物的敏銳和融入,闡發了先生善于用多元的語境和個性化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。
他是一位多面手,山水、人物、花鳥皆有佳作問世。有時在工作室陽臺觀察花木不同季節的姿態,時時出外采風,領悟山林之氣和觀察野外各種昆蟲的習性,把個大自然捕捉到極致。他的山水畫得名山大川的熏陶。把畫的精神攝入自己的寫生畫稿之中。他對自己的作品視同親生兒一樣,在進入市面之前,都要反復端詳審視,力爭不留缺陷。他總是這樣一絲不茍的對待自己的作品,如同對待人生一樣。他的藝術生命長青,正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養分。
紅顏棄軒冕、白首顧松云
之本先生年少聰穎,才華橫溢、青年才俊可謂風流倜儻。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身于畢生鐘愛的事業——美術創作及美術教育,別說廟堂之高的冠冕之炫耀,他毫不動心,就連煙酒的浸淫、棋牌之誘惑也不感興趣,是乎美術才是他的唯一,以己天份盡其天成,窮其天理,畢其天任。他從不強求這樣那種的名師、名家的稱謂,對一些花錢買來的所謂“榮譽”呲之以鼻,絕不與之茍同,拿他的話來說“一切以自己的作品來說話”他坦坦蕩蕩、在藝術的價值取向上,充滿自信,對原則問題他毫不承讓,用不著半點謙虛,以致于慕名而來征稿求畫的接踵而來。
現在請讓我從他不計其數的畫作中隨意取出一幅,以《春曉》為例,來品鑒和透過這幅山水畫佳作,領略先生的情趣吧:這是一幅立軸淡設色山水圖。畫面是再普通不過的南國山水風光,遠處層層疊疊的山嶺梯田,背靠連亙的遠山;中景為郁郁蔥蔥的樹木,略帶炊煙的山居民房,搭在峭巖陡壁之上,彎曲逶迤的小路、高懸于河谷之上的板橋、卷舒自如的云彩、潺潺的流瀑構成充滿鄉土氣息的畫面。關鍵在于他能從寧靜中透出勞作的艱辛,從淡雅敷色中滲出人生道路的崎嶇,從朝霞的飄渺散發出對今日的期盼,從收割完的稻田昭示農民對來年豐收的渴望……好一幅田園風光,彰顯山鄉盼望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的畫卷,飽含著作者對山區人民深厚的情感。流露著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憧憬,從而達到時代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藝術高度。
作品運用傳統的山水畫技法,賦山水田園、云樹、草舍、木橋以生命,繪山則情滿于山,畫水則情注入于水。畫面用抒情又寫實的手法,遠中近景層次分明,構圖從容雍和。對此,畫家早就胸有成竹:畫面敷色典雅,潔凈、安謐、祥和,作者以線造型、巧妙地與塊面結合,營造氣勢恢宏、格調清新,渲染自然的氛圍,給讀者以自然純潔之美的享受。先生除天賜的美學潛質外,所有成就都基于他的勤耕不輟,他善于觀察萬物生機,以敬畏自然,敬畏人民的世界觀恪守中國傳統文化的信本,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,以中國文人的骨氣,堅守文人的本位,具有“紅顏棄軒冕”的胸襟,先生已八十髙齡,從藝六十余年,期望到了白首之際,能比肩松云、德藝雙馨!
丁臨川撰于2022年12月15日
作者丁臨川簡介: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、中國作家協會會員、福建省文史館館員